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

【為牠們發聲】流浪動物問題,怎麼解?


之前我寫了一篇文章,問到流浪動物何處來?流浪動物源源不絕,主要是因為棄養嗎?杜絕棄養行為,原來就在街上生活的那些流浪動物,會自己憑空消失嗎?


多年來,台灣的流浪動物數量問題一直無法解決,我覺得跟流浪動物的源頭認知與現實狀況脫軌有很大的關係。流浪動物的來源可以分為:走失、棄養、放養家犬繁殖還有既存流浪動物繁殖。根據我們多年在街頭的觀察,現在街上的既存動物約九成為流浪動物、半放養動物以及無典型飼主的動物,以及牠們之間互相交配繁衍。也就是說,棄養而造成的流浪動物,實際上只佔一成左右,將處理主軸放在棄養杜絕上,絕對無法控制流浪動物的源頭問題。


或許有人說,那我管理棄養的同時,拼命捕捉流浪動物呢?


於是我想反問,十多年來的捕捉撲殺有效嗎?


來看看這張圖吧!這是近六年來農委會公布的流浪動物捕捉收容數據。由於十幾年來的數據都差不多,因此我只採用近六年的數據。這六年來,收容隻數平均每年117千隻,人道處理隻數(也就是安樂死的隻數),平均每年將近7萬隻,總死亡隻數平均每年88千隻(安樂死隻數加上自然死亡隻數,何謂自然死亡?後面會談到),約收容隻數的75%




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,在長年的捕捉撲殺政策下,收容隻數沒有減少的趨勢,證明捕捉是無效的,流浪動物還是一樣那麼多。於是,我們的政策不過是一種永無止境的盲目撲殺。此外,被捕捉的流浪動物,為何死亡率如此高(被捕的10隻動物中,就有8隻將葬身在收容所)


簡單來說,因為收容空間不足,過度擁擠的結果就是疾病互相傳染、互咬、打架、身心耗弱,搶不到食物吃而死亡,這些就是我們常在報導上看到的自然死亡


在收容所內,自然死亡的小狗


針對收容空間不足,農委會想到的是再花12億,用六年的時間,再蓋27所收容所,而不是從源頭讓流浪動物數量減少。


可是,如果只做收容,不將產生流浪動物的源頭控制住,怎麼可能解決流浪動物問題呢?如果現今的流浪動物處理政策無效,那該如何處理台灣流浪動物數量居高不下的問題呢?


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流浪動物的絕育。政府其實也認同,絕育是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根本,卻一直未被當成治理流浪動物的重點工作。當繁殖行為缺乏管制、限制、自制的結果,多餘的動物便持續不斷地出生來到這個世界,被丟棄後面臨流浪、病苦、受虐、捕殺的惡性循環。


簡而言之,我們需要做的首先是認清流浪動物的主要來源,再針對流浪動物的源頭加強絕育。許多流浪動物關懷團體在進行的TNVR,以及下鄉巡迴犬貓絕育活動,正是在針對流浪動物源頭做絕育。


不過,TNVR以及下鄉巡迴,有哪些執行上的困難呢?又要請待下回分曉囉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