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/30 新出爐,服貿協議的相關文章 "北京決定你看的新聞 中資將網住台灣言論自由" http://goo.gl/kvnZOx
在我的文章中,或者說我讀的報導中,常常缺乏與經貿相關的區塊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這類型文章中的術語與數字,對我來說都是非常難以理解。
雖然我無法針對經貿相關的議題去做書寫與探討,因為背後牽扯的範圍太過龐大,關係到兩岸的政經局勢,但我想把一些我認為重要的報導整理一下,與大家分享。畢竟,經濟與貿易對我們生活所能造成的衝擊,恐怕才是最深遠的、最廣泛的.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在談服貿協議之前,可能要先講一下ECFA,因為就我粗淺的了解,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似乎是在ECFA協議底下的一項?
但我沒辦法跟大家談論ECFA,我只能將讀到的成效丟出來讓大家評論,讓各位看官自己瞧瞧政府宣稱能讓台灣經濟起飛的ECFA,究竟為我們帶來多少"好處"?
2013年6月,政大國發所特聘教授董振源指出: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(ECFA)生肖屆滿三年之際,根據各項統計數據,台灣對中國出口沒有明顯成長,外商對台投資持續衰退,台灣人才、資金、技術,依然不對稱地向中國流動,顯示ECFA成效不如預期。
新新聞將ECFA的成效,整理成一張簡單明瞭的圖表 http://goo.gl/alPihD
接著在7月中,發生了成都SOGO被中國強行接管而歇業的事件
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.tw/b5/13/07/18/65620.html
這個事件,清楚描繪了與中國簽署任何協議的最大憂慮:"為什麼在中國的台商受害案件幾乎是無解?因為掠奪台商是中共的政策,所以從不積極解決任何台商受害案件。
高為邦也表示,2012年台灣政府在我們反對下簽署了投保協議,至今沒有一個受害案件順利由投保協議平台解決的。但政府仍不顧反對繼續和中共簽署服貿協議,這樣的作法實在讓人憂心台灣的未來。
國民黨立委羅淑蕾指出:「投保協議沒有辦法保護台商在大陸投資的話,投保協議當然就是破功啊!」"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面對虎視眈眈想要併吞的中國,以及明顯失效的各項協議,台灣政府的因應對策是什麼呢?
令人氣憤的就是,台灣沒有所謂的因應對策!!!我們的民選政府,完全罔顧人民的權益!!! (我又要murmur了:所以我們投票選總統有何意義?養馬陰九與他家人又意義何在?)
從2012年底馬政府大力推動的「自由經濟示範區」談起,不難發現馬政府一意孤行的態勢,完全無視於過去的公開承諾。
先看一下自由時報的這篇報導"自經示範區政策大轉彎// 830項中國農產品 攻台"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3/new/jan/28/today-t1.htm
馬英九總統視為振興經濟「重中之重」,正全力推動的「自由經濟示範區」,依照經建會規劃,八三○項禁止進口的中國農產品不但可上岸加工,並可打上台灣品牌行銷世界,且其中十分之一可進入台灣市場。農民聞訊大罵說,簽ECFA時,政府保證不開放中國農產品,如今不僅跳票,而且變本加厲,本末倒置!不幫台灣農產行銷出去,卻幫中國農產打台灣通路,根本是要把台灣農業搞死...
接著我們來看一下管中祥在天下雜誌所發表的評論"新閣揆,舊思維?"
http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47/article/148
在國內自由化的呼聲及國際政治經濟的壓力下,台灣的經貿政策從1980年代中期便開始走向自由化之路。雖然,自由貿易的政策能讓台灣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國際定位,也有助於某些經濟項目的發展,但若缺乏適度的規範,放任資本不當擴張,未能協助本地產業回應國際競爭,這樣的產業政策看似自由,但實際上卻會讓資源掌握在少數人手裡,帶來更多的不正義,甚至造成本地產業及文化的嚴重傷害。
關於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缺點,在"自由經濟示範區上路 民團憂產業大崩壞"這篇文章中
完全嶄露無遺,從稅收、到醫療、到農業、到勞動力...各產業都將受到嚴重的衝擊!(我還真想完完全全引用這篇評論,每一段都好重要啊!)
http://newtalk.tw/news/2013/08/08/39005.html
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說,自從台灣開始有所謂的加工出口區,以及工業、科技、農業、環保等各種園區以來,得到好處的到底是誰?好像只看見土地不斷被徵收、政治人物炒地皮。
全民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則深表遺憾,非營利事業是國家的良心、社會的責任,政府居然連非營利事業都當作祭品,放在自由經濟示範區。
醫院一旦營利化,醫療商品化的效應將急遽發展,自費比率提高,醫療人力也不再投入公共醫療體系、偏遠地區;醫院開放營利後,政府的公共投資也將急速撤退,全民健保將會不保,醫療階級化會更為嚴重。
滕西華指責,台灣尚有超過150個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,政府不先想辦法改善,還開放營利,根本是欠缺評估。
台灣農村陣線的研究員許博任則說,政府背信開放自由經濟示範區生產的農產加工品的10%內銷,且沒有說清楚是什麼單位的10%;然而農產加工品是農民提升商品價值、增加收益的重要產業......農業產銷失衡問題會更為惡化。
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呂忠津更抨擊,這個政府「不知道是天真或愚蠢?」他認為,政策的好處都還沒看到,壞處已經一大堆,就像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一樣,未通過國會審查就要實施,可謂名不正言不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在這樣的政經氛圍之中,馬政府正靜悄悄地準備偷渡"兩岸服務貿易協議"...
7月15日,經濟部公布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經濟影響評估報告」,當中指出須編列 952億元補貼受衝擊產業的服貿協議,預測可帶來 GDP 成長率為 0.025%。評估報告中更是只提正面效果,不見任何負面評估,並且是以六年前的老舊資料為基期。
回顧過去,當830億的消費券便能增加 0.64% GDP,服貿協議究竟為何非簽不可?
從"中國併台已到「最後一哩」"一文,我們隱約可以窺見中國勢在必行的原因
http://goo.gl/2WdicV
服貿協議讓馬服服貼貼仍嫌不足,北京不理「先經後政」強推和平協議 ─── 在北京政府的盤算中,端出「實際上無利讓出」的服貿協議,正是為了引發朝野兩極大戰,造成社會大眾的疲勞和厭煩,以便直接與台灣簽訂政治性的兩岸和平協議。當台灣藍綠政黨致力計算服貿利益、計較政治利益誰多誰少時,北京的併台目標,已經悄悄走到最後一哩。
服貿讓利是虛,馬政府急著實行中國併台戰略 ─── 這是簡單的二分法,反正「經濟問題泛政治化、政治問題泛道德化」,就能把頹勢拉到勢均力敵。不過張家祝把服貿政治化,凸顯「服貿是虛、和平協議是實」,但這不是馬政府的對中戰略,而是中國建構的對台戰略。立法院長王金平看完中經院評估報告後表示,「看不到對台灣好在哪裡。」顯示中國愈是高喊讓利,其實就愈不讓利,它用讓利來隱藏不讓利的行為,其實是一種瞞天過海的戰術。
香港裔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孔誥烽曾說,「中共和你立約的目的,是為了未來和你違約;中共和你交朋友,是為了很久以後把你消滅。」「他們思考的都是二、三十年後對你的消滅,而多數人和中共的交往都是考慮一、兩年的利益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囉哩巴縮寫了一大堆,最後還是得回歸服貿協議本身所引發的諸多爭議。對各行各業的衝擊及台灣整體社會經濟的危害,台大經濟系的鄭秀玲教授做了很詳盡、很全面的分析。
不過......這部分就留給各位自己研讀囉!
結語:看看WTO對台灣產業的衝擊、看看ECFA的成效,再看看成都SOGO最近被中國強行接管而歇業,你還相信牽涉超過三分之二服務業就業人口、營業額逾十四兆的多項產業的服貿協議可以替台灣賺錢嗎?
在我的文章中,或者說我讀的報導中,常常缺乏與經貿相關的區塊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這類型文章中的術語與數字,對我來說都是非常難以理解。
雖然我無法針對經貿相關的議題去做書寫與探討,因為背後牽扯的範圍太過龐大,關係到兩岸的政經局勢,但我想把一些我認為重要的報導整理一下,與大家分享。畢竟,經濟與貿易對我們生活所能造成的衝擊,恐怕才是最深遠的、最廣泛的.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在談服貿協議之前,可能要先講一下ECFA,因為就我粗淺的了解,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似乎是在ECFA協議底下的一項?
但我沒辦法跟大家談論ECFA,我只能將讀到的成效丟出來讓大家評論,讓各位看官自己瞧瞧政府宣稱能讓台灣經濟起飛的ECFA,究竟為我們帶來多少"好處"?
2013年6月,政大國發所特聘教授董振源指出: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(ECFA)生肖屆滿三年之際,根據各項統計數據,台灣對中國出口沒有明顯成長,外商對台投資持續衰退,台灣人才、資金、技術,依然不對稱地向中國流動,顯示ECFA成效不如預期。
新新聞將ECFA的成效,整理成一張簡單明瞭的圖表 http://goo.gl/alPihD
接著在7月中,發生了成都SOGO被中國強行接管而歇業的事件
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.tw/b5/13/07/18/65620.html
這個事件,清楚描繪了與中國簽署任何協議的最大憂慮:"為什麼在中國的台商受害案件幾乎是無解?因為掠奪台商是中共的政策,所以從不積極解決任何台商受害案件。
高為邦也表示,2012年台灣政府在我們反對下簽署了投保協議,至今沒有一個受害案件順利由投保協議平台解決的。但政府仍不顧反對繼續和中共簽署服貿協議,這樣的作法實在讓人憂心台灣的未來。
國民黨立委羅淑蕾指出:「投保協議沒有辦法保護台商在大陸投資的話,投保協議當然就是破功啊!」"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面對虎視眈眈想要併吞的中國,以及明顯失效的各項協議,台灣政府的因應對策是什麼呢?
令人氣憤的就是,台灣沒有所謂的因應對策!!!我們的民選政府,完全罔顧人民的權益!!! (我又要murmur了:所以我們投票選總統有何意義?養馬陰九與他家人又意義何在?)
從2012年底馬政府大力推動的「自由經濟示範區」談起,不難發現馬政府一意孤行的態勢,完全無視於過去的公開承諾。
先看一下自由時報的這篇報導"自經示範區政策大轉彎// 830項中國農產品 攻台"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3/new/jan/28/today-t1.htm
馬英九總統視為振興經濟「重中之重」,正全力推動的「自由經濟示範區」,依照經建會規劃,八三○項禁止進口的中國農產品不但可上岸加工,並可打上台灣品牌行銷世界,且其中十分之一可進入台灣市場。農民聞訊大罵說,簽ECFA時,政府保證不開放中國農產品,如今不僅跳票,而且變本加厲,本末倒置!不幫台灣農產行銷出去,卻幫中國農產打台灣通路,根本是要把台灣農業搞死...
接著我們來看一下管中祥在天下雜誌所發表的評論"新閣揆,舊思維?"
http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47/article/148
在國內自由化的呼聲及國際政治經濟的壓力下,台灣的經貿政策從1980年代中期便開始走向自由化之路。雖然,自由貿易的政策能讓台灣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國際定位,也有助於某些經濟項目的發展,但若缺乏適度的規範,放任資本不當擴張,未能協助本地產業回應國際競爭,這樣的產業政策看似自由,但實際上卻會讓資源掌握在少數人手裡,帶來更多的不正義,甚至造成本地產業及文化的嚴重傷害。
關於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缺點,在"自由經濟示範區上路 民團憂產業大崩壞"這篇文章中
完全嶄露無遺,從稅收、到醫療、到農業、到勞動力...各產業都將受到嚴重的衝擊!(我還真想完完全全引用這篇評論,每一段都好重要啊!)
http://newtalk.tw/news/2013/08/08/39005.html
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說,自從台灣開始有所謂的加工出口區,以及工業、科技、農業、環保等各種園區以來,得到好處的到底是誰?好像只看見土地不斷被徵收、政治人物炒地皮。
全民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則深表遺憾,非營利事業是國家的良心、社會的責任,政府居然連非營利事業都當作祭品,放在自由經濟示範區。
醫院一旦營利化,醫療商品化的效應將急遽發展,自費比率提高,醫療人力也不再投入公共醫療體系、偏遠地區;醫院開放營利後,政府的公共投資也將急速撤退,全民健保將會不保,醫療階級化會更為嚴重。
滕西華指責,台灣尚有超過150個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,政府不先想辦法改善,還開放營利,根本是欠缺評估。
台灣農村陣線的研究員許博任則說,政府背信開放自由經濟示範區生產的農產加工品的10%內銷,且沒有說清楚是什麼單位的10%;然而農產加工品是農民提升商品價值、增加收益的重要產業......農業產銷失衡問題會更為惡化。
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呂忠津更抨擊,這個政府「不知道是天真或愚蠢?」他認為,政策的好處都還沒看到,壞處已經一大堆,就像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一樣,未通過國會審查就要實施,可謂名不正言不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在這樣的政經氛圍之中,馬政府正靜悄悄地準備偷渡"兩岸服務貿易協議"...
7月15日,經濟部公布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經濟影響評估報告」,當中指出須編列 952億元補貼受衝擊產業的服貿協議,預測可帶來 GDP 成長率為 0.025%。評估報告中更是只提正面效果,不見任何負面評估,並且是以六年前的老舊資料為基期。
回顧過去,當830億的消費券便能增加 0.64% GDP,服貿協議究竟為何非簽不可?
從"中國併台已到「最後一哩」"一文,我們隱約可以窺見中國勢在必行的原因
http://goo.gl/2WdicV
服貿協議讓馬服服貼貼仍嫌不足,北京不理「先經後政」強推和平協議 ─── 在北京政府的盤算中,端出「實際上無利讓出」的服貿協議,正是為了引發朝野兩極大戰,造成社會大眾的疲勞和厭煩,以便直接與台灣簽訂政治性的兩岸和平協議。當台灣藍綠政黨致力計算服貿利益、計較政治利益誰多誰少時,北京的併台目標,已經悄悄走到最後一哩。
服貿讓利是虛,馬政府急著實行中國併台戰略 ─── 這是簡單的二分法,反正「經濟問題泛政治化、政治問題泛道德化」,就能把頹勢拉到勢均力敵。不過張家祝把服貿政治化,凸顯「服貿是虛、和平協議是實」,但這不是馬政府的對中戰略,而是中國建構的對台戰略。立法院長王金平看完中經院評估報告後表示,「看不到對台灣好在哪裡。」顯示中國愈是高喊讓利,其實就愈不讓利,它用讓利來隱藏不讓利的行為,其實是一種瞞天過海的戰術。
香港裔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孔誥烽曾說,「中共和你立約的目的,是為了未來和你違約;中共和你交朋友,是為了很久以後把你消滅。」「他們思考的都是二、三十年後對你的消滅,而多數人和中共的交往都是考慮一、兩年的利益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囉哩巴縮寫了一大堆,最後還是得回歸服貿協議本身所引發的諸多爭議。對各行各業的衝擊及台灣整體社會經濟的危害,台大經濟系的鄭秀玲教授做了很詳盡、很全面的分析。
不過......這部分就留給各位自己研讀囉!
結語:看看WTO對台灣產業的衝擊、看看ECFA的成效,再看看成都SOGO最近被中國強行接管而歇業,你還相信牽涉超過三分之二服務業就業人口、營業額逾十四兆的多項產業的服貿協議可以替台灣賺錢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