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江湖在哪裡》有好多好多我想要記下來的文字與資料。今天先記來下這一筆......
這是一首小時候幾乎人人可朗朗上口的詩,意外地發現,因為戒嚴的關係,所以我們只背到下半段。
大家應該都還記得: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;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」吧?至少我記得,這是我小學時候在吃便當時,老師常常會用來叮嚀我們要把飯吃光光、珍惜農民辛勞的詩。
但是沒想到,都將邁入九零年代的台灣,還是被戒嚴的洪流淹沒著.......原來這首詩的上半段,是那樣刻苦!「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;四海無閒田,農夫猶餓死。」
為何要我們珍惜糧食,又不教我們讀上半段呢?
為何不讓我們知道農民的處境,普遍負債,自己種稻,卻無米可吃?
是因為怕我們小小心靈感到困惑、矛盾?
一面被教導要珍惜糧食,一面卻要發現種植珍貴糧食、供我們吃飽的農民不被重視?
這首 《憫農》其實一點也不溫馨。
李紳是在唐代中葉發生安史之亂後寫下這首詩的。當時因為社會動蕩,賦稅加重,加上災荒不斷,人民生活貧困。李紳耳聞目睹胼手胝足的農民,在官府、地主的斂剝下,生活困苦窘迫慘狀,因而憤筆寫下。
這樣的歷史背景熟悉嗎?我一點也不熟悉。
但是看了《江湖在哪裡》,我才知道,這樣的情景,就在我們爸媽出生的那個年代不停上演著。看了書,終於解了我一些埋藏心底已久的小小疑惑。小時候常常聽長輩說,以前都吃番薯籤,卻沒有人知道為何大家種稻,卻只有番薯籤可食?
看、看、看...寫、寫、寫...一個接一個牽連出更多問號。就先這樣吧,再寫下去,這筆記都不筆記了,大家也不想看了吧~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